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学联随想 > 正文

无情对的产生发展和创作2(田作文)

时间:2015-05-01 17:02 来源: 作者: 阅读:

    无情对是运用汉语中同音字、多义字、兼类字、音译字、专名中暂时失去本义的字,通过借代、转复、别解字义或改变字类的方法,创作的字面对仗工整,语意却毫不相干的趣味巧对。其中,同音字(形同音同义不同类也不同的两个字,如花草的花与花钱的花),多义字(一个字有两项以上的含义),兼类字(一个字兼有两个以上的类别),音译字(外语、少数民族语的汉语译音,如白兰地、包头等),专名中暂时失去本义的字(如人名张之洞,药名苍耳子等),这是创作无情对的基础,基本元素,先决条件,也是识别无情对的标志,无此类字的对联决不可能是无情对。借代(借音借义指代另义),转复(转移或恢复字义),别解(临时赋予某字的一种别的新义),这是创作无情对的特殊过程与专用对法,即无情对法,运用无情对法必须用古字类(实字中的小类)对法,这也决定了创作无情对主词须用实字,且须达到字字工对,用通常的今词类对法(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不行(无情对中的有情部分可放宽)。这一规定必须严守,后面说的“字面对仗工整”就指此。“语意毫不相干的趣味巧对”是无情对的结果和效果。“巧对”(对句类中一个重要类別)是无情对所属类别,故应统称对而不称联,“趣味”加在“巧对”之前,说明无情对不是一般的巧对,而是巧上加趣,有趣是无情的灵魂。“夏至头筐装夏菜/冬临脑袋像冬瓜”(杨曦光作),字字工巧又妙趣橫生,这才是上乘的无情对。辨别是否无情对还要看对中无情字的作用,例2、4、5、6、8、9、11、12是无情对,因无情字(对中字下加点)在句中占主要地位,直接影响语意,使有情变无情。例1、3、7、10中的无情字不在句中主要位置,不起主导作用,对主旨不起多大影响,攺变不了原联的有情性质,故不是无情对。再举两例说明:常将白眼覌天下/岂肯轻心论古人。红白相兼,醉后不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前联中对句“轻”借音“青”与岀句“白”成颜色同类工对,“轻”为无情字,但处于俢饰主词“心”的辅助地位,改变不了主词的本义,故此联虽用了无情对法中的借对,但还是有情对,所以不能简単地称借对为无情对。后联有四个无情字,红白/青黄,为颜色同类工对,但这里"靑"代指庄稼未成熟,“黄”代指庄稼成熟,失去了颜色本义。南北/东西为方位同类工对,但这里“东西”取另义(物件),转变了字义,这样,全联虽多是同类字工对,但因对句字义发生变化,语意就与岀句大不相同,因此成了无情对。无情对创作也要遵循一般对联的规则,也要避讳合掌、同字。所不同者在句尾字平仄安排上,一般对联规定尾字上仄下平,无情对属对句类,以岀句为上,对句为下,不以平仄论,以无情字所在论,无情字多在下比对句,“喜剧效果岀现在对句上”(常江语),下比尾字平则平收,仄则仄收。如袭用对联上仄下平的一般规则,不顾无情对的特征,不管无情字的所在,无情对将失去许多生趣。前所举无情对传统名句,不论尾字平仄,无情字都在下比对句,这一点务请无情对作者注意。
    认清了无情对的含义与特征,就可以用来创作和识别无情对(关于无情对的创作和识别,本人在《追寻无情对》中已说了不少,这里不再赘述),也可以用作修改和润色无情对的依据。近从《无情联圃》第六十期髙兴地看到我省联家李景成先生创作的十几副无情对,有几副水平很髙。如:栈道朝秦岭/林冲拜宋江,对得文从字顺,尽情合理,特别是“道/冲”极尽机巧。岭上桃花落/田间李自成,也很好(但“花/自”,大类不同,非工,若“花”改“已”或“将”与“自”对成助字对是否好些?)。绿山长绿水/丹麦不丹国,基础很好,(但“山/麦”小类不同,欠工,“水/国”小类亦不同,欠工,若将“山”改“茶”,将“水/国”删去,绿茶长绿/丹麦不丹,是否工整简明些?)马路丰田少/牛津硕士多,此对亦很好,只是“田/士”差些,但“丰田”为汽车专名,不能改动,又在有情的出句中,故可宽允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创作无情对难度大,工夫深,须反复琢磨才成。本人从多期《无情联圃》上看到李先生创作的大量无情对,真正体会到了李先生在创作中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的甘苦。创作无情对实在太难了,正因为如此,无情对产生千百年来留下的精品不多,只有几十副,有的还有不同传说,几个版本,说明是经过反复修改才被认可而传承下来的。近年无情对创作有了新起色,好的比较好的作品逐渐増多,但也有些作品还“不太像”,如集中展示,共同琢磨,可能会更好些。也许是基于这种考虑,我省楹联家杨曦光、邓贺荣、李景成诸位先生,在《中楹报》上发起“无情对岀书征稿启事”,相信会有许多作者爱好者积极响应,这无疑将对无情对的发展与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本人在报上看到征稿启事,也想会会同好,便将以前写的拙文《追寻无情对》寄去凑个热闹,不料杨先生特认真,捎信来要我在新书岀版前再说几句,既然杨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不太看重“名人效应”,找一个普通乡谊来交流,是亦可亲,乡情难却,也就不揣冒昧,实实在在地把所学心得和新研成果说上一通,不当之处,任凭文友们拍砖,“照罚无情”就是了。
    愿天下无情对作者都是有情人,惺惺相惜,携手并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