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对联图书 > 正文

《中国神童对联》序:神童多睿智妙对展风流

时间:2015-05-01 17:07 来源: 作者: 阅读:

  我高兴地读了黄培需先生编著的《中国神童对联》书稿,并热诚地向广大青少年和楹联爱好者推荐这本书。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独立文体之一。它滥觞于唐代,五代两宋时得到相当的发展,元明以来对联创作渐入佳境,到了清代进入鼎盛时期,撰联高手如云,千古传诵佳构极多,对联成为清代文学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体。对联文化史上,每个时代都出现过神童作者。所谓神童,是指特别聪慧的儿童。神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天资聪明,智力超常,才思敏捷,从小就能创作出词意精妙、构思奇巧、诙谐风趣、饶有意味的对联。古代神童的奇联妙对,一般都是口头应对之作,通过对联故事形式流传下来。明代钱德范《玉堂巧对》,清初《评释古今巧对》,道光年间梁章钜、梁恭辰父子《巧对录》、《巧对续录》、《巧对补录》,民国时期丁楚孙《古今滑稽联话大观》和王有衍《古今巧对大观》相继问世,保留了各时期宝贵的巧对资料,其中包括不少神童对联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对联文化繁荣发展,几本陆续出版的神童对联通俗读物,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学习和研究神童对联的兴趣。

  最近,河南省文联原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年逾八旬的老作家黄培需先生,继主编《中国神童故事和神童诗》之后,又编著了《中国神童对联》一书。细读书稿,我觉得该书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本书入选神童截至清末,年龄限定为16岁以下。材料选取有关联书,查阅了野史、笔记和有关联话,吸收了当代联家神童对联研究成果,并采用部分网络资料。在大量占有资料基础上,花费5年功夫完成书稿,入选对联作者近400人,收入对联近2000副,是当前收入神童对联最多的一个版本。

  第二,编选态度严谨。编者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他秉持“求多求精但不失之于滥”的原则编著此书,对那些意义不大和缺乏文采者,皆弃而不取。同时将几种版本对照,择善而从。有些流传对联,文白共存,详略不一,入选时则截长补短,或予以重写,力求语言风格统一。对联作者有时用名,有时用字,有时用号,有时用谥号,形成一人多名的情况,收入时细加分辨,避免一人重出。坊间一些联书常常互相因袭,以致以讹传讹一错俱错,使得一些对联语意不通,或不知所云。遇此情况酌情加以修改,使之语意明朗,通顺可读。

  第三,增加作者简介。本书采取一篇一人,一人多联的编法。凡为一人所作,概收入此人名下。凡能查到作者生平的均写个人简介。作者既以神童著称,成才概率也高,多数成年后在乡试或会试中取得功名,多有建树。加上作者介绍,有利于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能为神童群体的研究者提供相关资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联故事属于民间文学范畴,流传中一副对联常常演绎成不同故事,也往往出现一联多人的情况,这在对联书籍中司空见惯,联界也做了考据,但仍有无法查明原作者的悬案。本书编者经过比较甄别,择其适宜者收入名下,也有个别在多人名下,情景相合兼收并蓄,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通过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对联故事,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历史上神童在对联艺术中的聪明才智。大量精彩的联文构思巧妙,用词精炼,庄谐结合,含义深刻,风格各异,充满童趣,调动了对联各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汉语汉字无穷魅力。当你读到书中一副副佳联时,将会感到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璀璨夺目,美不胜收。例如北宋王禹偁自幼聪慧,能诗善对。一日太守宴请宾客,席间出句让众人对:“鹦鹉能言难似凤”,一时鸦雀无声无人能对。禹偁脱口对出:“蜘蛛虽巧不如蚕”。出句为鸟,对句是虫,对仗工稳,转折巧妙,设喻在理,寓意深刻。明初解缙八岁时游南京金水河,名士胡子祺出句:“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解缙沉吟一会儿,对曰:“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上下联各以三音节词“金线柳”和“玉簪花”顶针。李东阳少时才敏被举荐为神童,不少文人墨客找他吟诗作对。一位老翰林以其姓名出句戏之:“李东阳气暖”,东阳立即对曰:“柳下惠风和”。此联系用兼词法属对,上联兼“阳”字,从上为“李东阳”,从下为“阳气暖”;下联兼“惠”字,从上为“柳下惠”,从下为“惠风和”。柳下惠为春秋鲁国大夫,传为正人君子,有“坐怀不乱”之誉。陈洽八岁时随父亲沿江散步,见两舟一快一慢驶于江中,其父出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陈洽对曰:“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这是谐音联,“橹速”谐三国吴都督鲁肃,“帆快”谐汉初大将樊哙,“笛清”谐北宋武将狄青,“箫和”谐西汉谋臣萧何,实际上是借助谐音评论历史人物。张居正幼时人称“江陵神童”,一次湖北巡抚顾璘出句考他:“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居正遂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对句展鸿鹄之志,巡抚大为赞赏,即解下腰间金带相赠。清代张廷玉九岁时,随父亲张英到荷池赏花,其父出句为“白藕入泥,斜插银针穿地脉”;廷玉应声答道:“红莲出水,倒生朱笔点天文”。对句比出句更有气势,更显奇妙。乾隆下江南时,遇到年幼的阮元,觉得其名很有趣,遂出句令对。联曰:“阮元何故无双耳”?阮元答道:“伊尹从来只一人”。对句嵌入商代贤相伊尹的名字,暗示自己志向,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若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纪晓岚幼时,塾师出一上联让学生对:“人骑白马门前过”,纪晓岚对曰:“我踏金鳌海上来”。“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塾师谓其终非池中之物,后果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林则徐幼时即显示才智机敏,有人想测试其才能,出句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应声答道:“鸡公有髻不梳头”。一次游鼓山绝顶,老师一时兴起,出“山海”二字嘱学童作七言对,诸学童正在静思时,林则徐便敏捷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从上述事例不难看出,本书是一本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通俗文学读物。对启迪智慧、锻炼思维、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寻求知识兴趣和提高应变能力,具有其它读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会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对联爱好者的欢迎。

  (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河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