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对联图书 > 正文

王祖庭:《余杭区对联集成》序

时间:2015-05-01 17:07 来源: 作者: 阅读:

    “经天纬地两行字,涉古涵今一副联。”自五代蜀住孟昶在桃符板上写出张挂在寝门上的天下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后,对联这一工整、优美、音调和谐而又简洁明了的文学表达形式,广泛地在各朝各地推而广之。到北宋时,对联已十分普及,这可以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证。可以说,无论是皇宫大内、官衙墨邸还是街头巷尾、平民草舍,都有痴迷于此道之人经验巧制,趋之若鹜,雅俗共赏,乐此不疲。这一以汉语为代表的东方语系中独傲世界文坛的一枝奇葩,着实使天下人们钦慕不已和刮目相看。当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语言组合因素中由于缺乏象汉语这样可以,但合成对联的独特条件,因而不仅无法产生如此成熟和优美的对联,也无可欣赏这一极美的文学形式。可以说,要欣赏对联,首决条件即是要有精熟的汉语基础,甚至说应该学一点文言,这样才可以更进一步欣赏到汉语对联的精妙之处。
  余杭自古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传承之乡。尤其自唐宋以来,华夏文化的中心逐渐浸润南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为人们的赞词,长江下游一带成为人们向往的富庶繁华之地。从南宋直至明清民国,由于地属京畿和运河以及几大城市之间的辐辏交流,经济文化久盛不衰,各地文人联客在交往、题赠等各种活动中留下了无数精制妙缀、脍炙人口的对联。这些作品大多散见于各地的史志、专著、轶闻,也有的直接张挂于第宅、宗祠、名胜、桥亭、寺庙等建筑。但随着时过境迁,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各代无数次的战乱,以及“左”风横扫之类的毁坏,相当一部分存在于古籍或实地的对联遭到了损坏甚至湮灭。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保护意识的逐年增强,认识到尽快抢救本区历史上历代对联的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区委、区文联特别重视将此事列入议事日程,专门布置了有关工作和下拨专项资金,指定由区诗词楹联协会负责做好这项工作。在这里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省诗词与楹联学会领导也一直在部署和组织全省各地诗词、楹联组织,多次发文和召开有关会议,布置具体工作,提出要求,指导和敦促各地保质保量地做好这一工作,为省《对联集成》的编纂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编纂全国《对联集成》这一伟大文化工程的实施打好基础。
  我区诗词楹联协会为此动员全体会员做了不少具体工作,同时在《城乡导报》刊发征联广告,也陆续得到了各地联友提供的资料。由于省学会对这一次编选的要求比较严格,主要要求以历史内容为主,并且须限定在本区范围或与本区有关之原创作品。根据上级要求,经过约一年时间的努力,现在这本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可以说,在本区文化界和各地联友而言,是因该欣慰的,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虽然,这一册书看起来还是比较单薄了一些。因为,从各地搜集来的资料来看,作为文化之区,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作品还是太少了一些。
  作为本区文化事业的一项新成果,作为抢救和传承本区优秀文化的一大举措,《余杭区对联集成》的出版发行应该说是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衷心希望对联这一朵文艺百花园中的鲜花能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她特有的光彩,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文修养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