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对联创作 > 正文

田作文:试论对联文体

时间:2015-05-01 17:01 来源: 作者: 阅读:

    对联,又称联语,俗称对子,简称“对”或“联”。对联文体,指对联的文章(形质曰文,起止曰章)体式体裁。对联文体研究是对联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对联学的基础。关于对联文体历来说法不一,尚未见有科学的规范的解说和定义,今试论之。
    对联文体,与新体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旧体诗词曲赋一样,是文学体裁,对联作品属文学类作品。
    文学是语言文字艺术,文体不同,语言文字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古人以有无韵律将文章分韵体文和散体文两大类。韵文,指押韵的文体或作品。韵文中又有两种,一种只句脚押韵,如古体诗古体赋和文赋等;一种不仅句脚押韵,还对句中句数字数,平仄对仗有规定,如律诗、词、曲、骈赋律赋等,将押韵而又对句数字数、平仄、对仗有规定的文体称格律体,只押韵不对句数字数、平仄对仗有规定的称非格律体。散文,指不押韵的文体或作品,散文中也有两种,一种是全散,一种是半散,句中讲平仄对仗,如骈体文。骈文不押韵,不规定句数字数,只规定平仄、对仗,也是格律文学。可见押韵与否是韵体与散体的分界线,有平仄、对仗规定与否是格律体与非格律体的分界线。
    对联文体,不押韵,不规定句数字数,但讲求对仗平仄,这和骈体文相似,也是格律体。由此可见,对联文体是处于韵体中的格律体(律诗、词、曲、骈赋、律赋)和散体中的格律体(骈文)之间的格律文体。因此,对联不属于韵文,也不属于一般散文,是不押韵的“诗”讲平仄的“文”,这种兼具诗文体裁特点独立的的文体,才是真正的对联文体。这种文体,可简称为对体或联体,这种文章,可简称为对文或联文。其特征是:
    一、联体分两行,由平行并列的两行文字构成。行,是一篇语言文字从头至尾在书面上的表达格式。两行按对仗方式分上下(或左右)部分,上行称上联(或岀句),下行称下联(或对句)。行,又可称边,两行即双边,一行为单边。两行(边)为一副(副为成套物件的单位),又因联文常写在纸或帛上,故两行(边)又称一幅(幅为物件宽度的单位),副或幅是对联的整体单位。每行(边)由联句构成,句数不限。句是对联的个体单位,双边一句的称一句对(联),二句的称二句对(联),以此类推至多句对(联)。句由字构成,每句字数不限。对联是以字(词)为语义或语法单位进行对仗的。可由一字对起,双边一字对的称一字句对(联),二字的称二字句对(联),以此类推至多字句对(联)。一二三字句对多为独词句对,可独立成联,亦可串插在多句联中。联句以四六字和五七字对居多,可独立成联,亦可结合成联。一至三字句对和八字以上的多字句对为散句对(联)。
    两行结构,不限句数字数是对联文体的显著特征,也是与别体相区别的明显标志。文体有分行有不分行的,散体、骈体、赋体只一行,行中分段。诗体分行,新体诗古体诗不限行,也不限句数与字数,律体诗分行,绝句四行,每行一句,每句五言或七言,规定两句平仄相对为一联(注意,诗联每两句一联不论对仗与否,诗之联与对之联概念含义不同),两联平仄相粘为一首;律诗八行,每行一句,每句五言或七言,两句平仄相对为一联,两联平仄相粘,四联为一首。格律诗只有分行才能看岀平仄相对相粘的格式特征。词不论行,论阕(一曲终了),一阕为一首,有单阕,有分上下两阕(段)的。每阕按词谱规定句数、字数、对仗、平仄。曲也不论行,论宫调,一般分单宫调和诸宫调。每调为一首,按曲谱规定句数、字数、对仗、平仄,词曲中句与句分不分行皆可,因词曲中句与句之间平仄不对不粘或只对不粘。可见对联两行特征与诸体皆不同,不限句数字数,长短随心,与诗词曲有明显区别。
    二、联句在联体中的结构规律称句法。联句句法开始简单,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别体句法逐渐丰富起来。现在联句句法一般有骈句(骈文句法),律句(律诗句法),非律句(词的逗字领字句法)和散句(古今散文熟语句法)。各种句法可单独使用,亦可在多句联中交错配合使用。
    句法多样是联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与别体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别体句法多单一。律诗只五七言,按律诗平仄式规定诗的句法,虽整齐化一,但失于单调死板。词曲虽为长短句,句法有了变化,灵活-些,但都有固定的谱式框定句数字数和平仄式,仍不自由宽松(赋体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其中古赋文赋为非律体,不讲究句中平仄,律赋平仄从律诗,骈赋平仄从骈文,都没有自己的特点,可不论)。骈文多为四六字句(间有五七字句),虽无固定的谱式匡定,但也要由始至终“两两连排”,自由不得。散文句法无字数规定,虽比较自由,但也是单一的。联文吸取了各体句法于內,以联律规范,使联句整散结合,充实饱满,丰富多彩,诸体难以比肩。
    认识联句句法多样化很重要,不然只创作句法单一的对联,和别体就没区别了。如果,只用律句,最好也只能是诗句,只用骈句,最好也只能是骈文,只有各种句法配合使用,才有真正的联文体味。
    三、通体对仗是对联文体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更是与别体相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对仗是联体的灵魂,没有对仗便没有联体。别体也有对仗,但都不是通体。所谓通体对仗,指联中每句,句中每字都对仗,这是别体所不具备的。骈体和赋体中的对仗句较多,但并非通体,其间夹有关联词或散句(有的散句很多),且骈与赋中的对仗都是在一行中两两连排自对,而联句是在两行中双边互对或单边自对,对仗形式截然不同。律诗中只规定有两联对仗,词曲中的对仗,或有或无,有在什么位置,也都按谱式规定,皆非通体。
    此外,联语和诗词曲的平仄节奏不同。诗词曲是韵文,起于吟唱,其声调节奏平仄安排从音步(节拍休止),诗词曲多以一两个字(字的音节)为一音步,其节奏点只能在单音词和双音词尾上,用词量必然受到限制,而联语属散文 (讲平仄的对文),起于诵读,其声调节奏平仄安排从语顿(语义停顿),语义停顿与词、短语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关,节奏点就不止是在单音节或双音节的词尾上了,用词量将大大增加,这也是别体所难以企及的。因此,联语应以语顿节奏点计平仄,鉴赏古人联作,可知古人属对就是以字音决平仄,以语义(字与字结合之相对完整的意思)定节奏的,节奏点随语义定,向无统一规定。这个传统应继承,但今人多不识,须认真探讨才是。
    以上特征,显示了对联文体在诸体中的独立性。根据这些特征,可给对联下定义为:
    对联是“两行不限句数、字数、通体对仗、讲求平仄的汉语语言文字艺术”。其中,“语言文字艺术”,表明对联的文学性,指明对联是文学类作品,这是给对联定体位。在文学艺术领域,一般称语言文字艺术(如新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旧体诗词、曲赋等)为文学,称其他艺术,如书法(汉字书写艺术),绘画(物体造型艺术),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等为艺术。所以,在文艺领域中对联属文学,可称对联文学,不属艺术,不可称对联艺术。对联与书法、装璜、建筑等艺术结合,那就成了综合艺术,其文字脚本仍是文学。分清与界定这个区別很重要,不然,总是误将对联称艺术,对联就不是文学作品,联家也不属作家文学家,对联也就进不了文学史了。
    “语言文字艺术”之前冠以“汉语”,表明对联文学的民族性和民俗性。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汉民族共同语,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个体单一,形声一体的表义文字,只有这种语言文字才能构成对联文体,其他民族的表音文字不行。由汉语写作的“两行文字”显示了汉民族语言的优越性,作为国粹,对联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第一骄傲。对联的产生和发展与汉族民俗有密切而深厚关联。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题物、赠人、贺喜、挽丧类的楹联,和民风民俗息息相通。国家将“楹联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就是明证。但有必要指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楹联习俗”,而非楹联。楹联习俗是指“过春节时人们贴楹联”的习俗,“贴楹联”是习俗,楹联作品本身并不是习俗,就像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蒿,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是民间习俗,粽子、艾蒿、月饼、月亮并不是习俗一样。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国楹联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向国家或世界申报,也不能说对联作为民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并列入“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楹联习俗”而非楹联。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遗”名录中,文学类只有“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古今诗词、散文、小说、戏剧都没有申报,对联当然也不应申报。我们的任务是写好楹联,使“楹联习俗”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当代对联是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写作的,应着力反映当代生活真实,体现当代精神文明,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艺术魅力。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不然,传统和现实,旧体和当代,倡今和知古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处理得好。
    “不限句数字数,通体对仗,讲求平仄”三项是构成对联格律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是创作对联的基本技能,说明对联是中华传统的旧体格律文学。格律,是格律诗文写作的格式和韵律,一般指关于句数、字数、对仗、平仄、押韵等四方面的规定,属于对诗文形式的规定,不含內容。对联不押韵,只有关于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的三项规定,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规范,联律中有关于內容的规定是不妥的。
    对联文体研究刚刚起步,尚有不少问题须深入,本文的议论中有些新认识,可能和流行观点不尽相同,本着理论可探讨可争鸣精神,愿听不同意见,共同为构建对联理论体系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