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对联创作 > 正文

一副写景联的创作过程:“钟声湿”对“桂影香”

时间:2015-05-01 17:01 来源: 作者: 阅读:

刘跃文 山东临清
    印象苏州
    雨中古寺钟声湿;
    月下幽园桂影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源泉。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创作灵感和思古之幽情,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拿起笔来写作,于是一件艺术品产生了。这副七言律联,最初发表于 《中国楹联》,后来收入《齐鲁联家》、《山东楹联集成》。
    2007年10月下旬,我随临清市楹联学会赴江南采风。一天上午游览苏州寒山寺,我首先想到张继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默默吟诵着古人的诗句,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不但没有妨碍游兴,反而为景点增加了“湿”(诗)意,使游览的兴致更浓了。古老的寒山寺,在淅沥的小雨中,显得更加朦胧神秘,清幽静谧,韵味无穷。“寒山寺的钟声”这一意象,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脑海里萦绕,这钟声从盛唐传来,从张继的诗集里传来,穿过历史的隧道,带着禅机、禅意,带着人生之谜,传递着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信息,撞击着我的灵魂,启迪着我的智慧。我在雨中徜徉着,思索着,沉吟着……,忽然灵感一闪,吟出了一句,“雨中古寺钟声湿”。一副楹联的出句便产生了。
    当初下这个“湿”字,是经过一番考虑的,“雨中古寺钟声”怎么样呢?用一个什么字好呢?经过反复推敲、斟酌,我选择了“湿”字,有点出人意料的感觉,自己觉得比较满意,也得到同好的认同。有一位联友说,你这个“湿”字下得巧,简直能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相媲美了,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但却说明此字已引起共鸣。按照生活逻辑用这个字是讲不通的,试想钟声怎么会“湿”呢?简直是无理。但是正像古人说的那样“无理而有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钟声在雨中传来,必定不是十分顺畅的(后来我还为此事专门请教了一位教物理的老教师,他给我讲声音在雨中的传播,是有阻力的,响度和音色都会受的影响,很有意思,我很受启发),不会十分清脆、响亮,在听觉上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沉闷、阻塞、喑哑的感觉,好像声音被打“湿”了一样。“钟声湿”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却符合“艺术的逻辑”。这里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和触觉打通),或者说是“移就”?使句子不落窠臼,更新奇,更有诗意,更耐人寻味。我想这就是艺术美与生活美的不同之处吧!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而高于生活美。
    有了出句了,对一个什么对句好呢?我想到在苏州游览的园林,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等,它们给我的共同印象是幽静、幽雅、幽美,于是就对了这个对句:月下幽园桂影香。其中的“香”字,与上联的“湿”字,用法相同。影子当然也不可能是“香”的,然而“桂”是香的,这是事实吧?根据这一事实,进而联想到就连“桂影”也是香的,这应该叫关系联想吧?抑或叫接近联想?反正这种联想较自然,能顺理成章,不会给人生硬的感觉。附带说几句,桂花树是苏州的市树,你走在大街上,到处有那种浓浓淡淡的桂花芳香,弥漫在空气里,使你浑身舒畅,似饮醇酒,醉意朦胧。
    “湿”、“香”同属炼字,也是修辞的一种重要手段。炼字就是炼意,关键的字炼好了,意境也就出来了,通篇就活了。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湿”、“香”就属于这样的字,整副联也因此二字而生色。
    联中 “古寺”,在当初创作的时候,当然是指千年古刹寒山寺,而一旦写入联中,读者读的时候,它就不一定单单指寒山寺了,比如它还可能是虎丘寺等,它就带有了概括性了,它可以泛指所有的古代寺庙。这就是典型化吧?“幽园”和“古寺”一样,也是概括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共同特点,即幽静、幽美,不是具体的哪个园(就曾经有人问过我,幽园是哪个园),同样具有典型性和概括化。“古寺”对“幽园”,清幽、静谧、典雅,读来非常舒服,心灵得到慰藉。
    从整副联的构思来讲,上联“雨中”之景是实写,诉诸听觉、触觉;下联“月下”之景是虚写,诉诸嗅觉,是想象。整副联突出了苏州人文古城、“园林城市”的特点,再冠以《印象苏州》的题目,就是一件比较完整的作品了。它概括性较强,可以代表对苏州的整体印象。此联符合典型化的创作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