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楹联评论 > 正文

由一副对联看党旗党徽沿革

时间:2017-12-04 20:45 来源:未知 作者:咸丰收 阅读:
    每当看见以镰刀和锤头为设计主体的党徽图案,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起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光辉历史,作为党的象征和标志,它凝聚和团结了无数的先进力量,成为红色党旗上唯一的图案标识。但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却流传着这样一副和党徽有关的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拍摄的电影《建党伟业》一经播出,就惹得人们议论纷纷:党旗党徽上的主体图案标识到底是斧子锤头还是镰刀锤头呀?因为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党徽。其实,这里面的故事还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说起。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建党之初,本着一切从简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发起者们顺理成章地延续了苏联党旗样式,将在红旗左上角加黄色镰刀锤子图案的苏维埃旗帜作为中共党旗的范本。直到1927年南昌起义后,国共彻底决裂,在紧随其后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同志打起了第一面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旗帜——旗帜两面的中央各缝着一个黄色的五角星,在五角星的中心位置,画着象征工农的镰刀和斧头。毛泽东在写于1927年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也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年的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第十四号通告:最近工作纲领》,也明确指出:“废除国民革命军的名义,改称工农革命军;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斧头镰刀”是党旗的图案标识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被提及。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各种原因,党旗党徽的图案一直没有统一,一度出现了非常混乱的现象。到了1933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把党旗党徽中的“斧头”图案调整成为“锤子”图案。随着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旗党徽中“斧头”变“锤子”的决定并未得到贯彻执行,“斧头”与“锤子”仍然混用,以至于在后来的中共中央文件中仍然出现“镰刀斧头”的提法。1942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对党旗式样作出决定:“中共党旗式样,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随即诞生。但是,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上还是延续了1933年时中共中央对党旗党徽的决定,悬挂起了一枚以铁锤镰刀为图案的党徽,在主席台正中央悬挂的毛泽东与朱德画像两边,分别斜插着六面红色的缀有铁锤镰刀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代会中悬挂党旗。此后的1949年9月、1951年6月、1995年4月、1996年9月,中共中央先后多次重申了以镰刀和锤头为设计主体的党徽图案的规定,让党旗党徽的式样越来越完善。200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增写的“党徽党旗”一章,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的规定。至此,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式样与说法才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党徽为创作灵感,宣传革命思想的对联,尽管不很成熟有些违律,不过形象生动,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追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这副对联最早出现于1933年9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陈昌浩等同志率领下,进行战略大转移,经陕南进入四川东北部,准备在川陕开辟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中的红军浴血奋战,先后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广大地区,于1933年2月在巴中建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开始扩充军队,扩大苏区地盘,继续向平昌、宣汉、达县挺进。1933年8月,由原第十一师扩编而成的红三十军解放了四川达县。达县梓桐乡颇有名望的农民知识分子何永瑞前来接洽,希望红军能到梓桐乡去。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当即拍板同意,派先遣队员来到梓桐乡先行准备安排。9月3日,红三十军顺利开进了梓桐乡,把军政治部办公地点设在了当地一个杜姓地主的庄园里。部队安营驻扎后,作为牵线人的何永瑞氏父子一直想找机会表示一下贫苦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谊,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方式。这一天,父子两人到政治部汇报工作,看到了大门口迎风招展的红旗上醒目的党徽图案,受到了启发,突然来了灵感,决定创作一副以镰刀和斧头为内容,宣传革命思想的对联。于是,“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样一副宣传革命思想的对联便横空出世,应运而生。对联写好后,大家都感觉很好。于是,政治部的宣传干事便找来工匠,将对联錾刻在了宅院门楼两旁的石柱上,顺便还添上“红三十军政治部”几个字作横批。此后,这副对联便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壮大而广为流传,在宣传革命思想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解放后的1959年,幸免于难的这副对联,作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被运到了北京,收藏进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责任编辑:对联大全)

相关标签: 设计 锤头 镰刀 每当 沿革 党徽 党旗 一副 看见 对联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