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品评楹联 > 正文

浅谈江西肖检生题方孝孺联

时间:2017-11-25 12:01 来源:未知 作者:山西/张兴贵 阅读:
    历史人物联很难写,难就难在一不留神就会流于罗列事迹或无限吹捧的俗套。我多次说过,人物联也绝对没有具体的模式与标准。给一些历史名人写联,一般少不了写他的事迹,但是名人的事迹很多,如何选取他的代表事迹,就是考验作者选材的独到眼光,此为一难也;二难,是如何对选取事迹“处理”,一般人要么是只举出事迹,要么是就事论事。 
    近日,无意中在一个微信群看到江西肖检生先生给明代方孝孺题写的一副联,不禁脱口叫好!联的内容是: 
十族受株连,于今未绝读书种; 
孤忠遗史记,亘古难招报国魂。 

    这副联,选取的是方孝孺被株连十族这一件具体事,这并不“独到”,因为许多写方孝孺的联都提及这件事了。但是,作者的高超就在于他结合了另一件史实:《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按照姚广孝的观点,诛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就会断绝,可是联中的含义却是,方孝孺被诛杀后,天下的读书种子并没有断绝,这太令人品味了,方孝孺不死的精神不言自明。 
    历史现实是,万历十三年三月,也就是方孝孺死后一百八十三年,朱棣的后人明仁宗为方孝孺平反,读书种子依然有生长的土壤。我们还可以遥想一下,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读书人似乎永无出头之日了,但是,儒学恰恰在秦朝之后,成了中国的主要思想。同样,被誉为读书种的方孝孺被诛杀后,一方面他的后人为其平反了,另一方面,自明代以来,儒学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愚以为不需多说,这副联的上联仅有十一字,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极其丰富的,说一句余音不绝绝不是夸张。 
    如果说该联的上联是写实的话,那么,下联无疑是从虚处落笔了。孤忠,不是方孝孺独属,但谁也不能否认方孝孺的忠贞不二的气节,至于史记一词,这里如果认为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那就是钻牛角了,《宁海县志·方孝孺传》、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史志资料,都记载了方孝孺的事迹。 
    作者没有具体指出这些“史记”,看似很虚,其实很符合史实。“孤忠遗史记” 五字从虚处反应史实的句子同上联的起句“十族受株连”一样很平常,但是由此引出的下联就极不平常了:“亘古难招报国魂。”首先,方孝孺被诛杀后,他的学生廖永忠的两个孙子廖镛、廖铭,偷偷捡拾他的骨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两人旋即被杀,招魂不难吗?其次,自屈原写《招魂》一诗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们,为有气节的民族英雄招魂,但是,一个又一个民族英雄,不是一次次地被杀戮吗?这报国忠魂不是很难招回来吗? 
    该联由两分句构成,两起句很平常,不平常的是两结,它们的不平凡在于既是针对方孝孺的,更是把方孝孺放在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里的方孝孺已经成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缩影,已经远远超出了方孝孺本人。读者在方孝孺身上难道不会对几千年的历史进行思索吗? 
一言以蔽之,这副题写方孝孺的联,没有停留在方孝孺身上,而是透过方孝孺,在审视与思索历史,不多的文字中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楹联的厚重。

(责任编辑:对联大全)

相关标签: 江西 历史人物 浅谈 肖检生 方孝孺 很难 不留神 就会
相关内容